用好ChatGPT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新闻资讯     |      2024-01-07 10:40

  用好ChatGPT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媒介新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国高度重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和日趋成熟,推动传播智能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ChatGPT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AIGC在国际舆论中的参与比重以及影响力不断增大,将会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ChatGPT技术,对于我国在智能传播时代形成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

  深入挖掘ChatGPT在内容生产、传播及分发方面的强大功能。ChatGPT的应用改变了国际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与模式,提高了国际新闻传播的效率,给国际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一些外媒机构越来越善于借助ChatGPT技术手段引领和干预国际舆论,需引起我们重视。与此同时,需不断展开对ChatGPT功能的深入挖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一方面,挖掘内容生成功能,提高采编生产效率。ChatGPT拥有强大的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机智能对话功能,能够大大降低国际资讯检索难度和语际转换压力。对于一般的国际新闻,可依托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模版,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后即时生成国际新闻报道,将采编人员从繁重琐碎的检索翻译任务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思想深度的国际新闻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挖掘用户画像功能,推动国际传播精准化。ChatGPT可以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和兴趣对用户进行画像,比较准确地为用户推荐相匹配的内容。其强大的多语种文本互译、多语言文本的内容生成、智能问答等功能,扫除了来自不同国家用户跨越语言、文化藩篱获取资讯的障碍,其个性化的交互方式为来自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个体破除“信息茧房”提供了高效且便捷的新途径,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交流方式。未来随着大规模应用普及,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较好的质量面向全球多语种受众群体开展一对一传播。基于ChatGPT的这些特性,我们要用好人工智能背后的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准确定位国际受众,实现对特定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传播。

  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审核把关。ChatGPT模型用于训练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共语料库、社交媒体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提供的专门数据集,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优化,通过技术手段深度伪造的信息往往达到以假乱真程度。另一方面,ChatGPT无法完全规避预设政治立场和价值偏好,存在一定意识形态风险,影响宣传效果。因此,在利用ChatGPT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时,必须对生成的文本信息加以甄别,严格审核,过滤掉其中虚假不实的信息以及容易引发国际争议的内容。

  提升媒体采编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ChatGPT是一项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的传播媒介技术,在国际新闻生产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在深度思考、分析、策划等新闻生产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无法取代人工。媒体采编人员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创作高质量的精品内容,仍是未来国际新闻生产的努力方向。因此,需要提升采编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一是要组织开展ChatGPT应用培训,提升采编人员应用ChatGPT技术获取、应用、管理、评价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其运用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科学运用智能内容生成工具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利用ChatGPT的交互功能,深入捕捉国际受众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一方面,创新国际传播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增强叙事表达的说服力,让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更好地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的准确率和信息传播效率。另一方面,研发全新的内容产品和交互体验,给用户提供优质的即时新闻互动体验,吸引更多的国际受众。

  避免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意识形态,由于ChatGPT是一种通用型模型,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生成的文本可能会引发误解、争议和冲突。要更好发挥ChatGPT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在利用好ChatGPT生成的文本模版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利用ChatGPT,以网络讨论文本为训练集,在交互对话中及时发现、精准识别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构建多种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和结构文本,并不断加强ChatGPT学习和预训练,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国际传播的精准性。三是要发挥采编人员的主导作用,弥补ChatGPT的价值缺陷,加强对ChatGPT生成文本的审核修改,避免引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智能化时代,中国应顺应技术变革大势,集聚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大力发展大型语言模型开发技术,拥有国产自主的智能平台接口、训练内含自主话语体系的语言数据、开发本土全语种智能语言模型,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融入国际传播活动中,为我国国际传播开创新的局面。(李春艳)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